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许褚将信览毕,置于案上,双眉拧成一团。众人见状相问,许褚方答道:“袁本初被表为渤海太守,荀文若、荀友若已在前往冀州的路上。”

徐庶听罢,一如许褚之想法,忖道:荀氏世代冠盖之族,何等显贵,主公在颍川时多般示好,然族中子弟如荀谌、荀衍、荀悦等,皆不为主公所用。袁本初在与董卓交锋失败的情况下,一到冀州渤海郡,荀彧跟荀谌就不远千里去投奔,袁氏之强盛,当真是天下无能与之争锋者。也难怪主公看完信后愁眉不解,甚是苦恼了。

徐庶寻思片刻后,刚要开口说话,却被一人抢白道:“袁本初被表至渤海郡,董贼打得好算盘!”

说话的是辛毗。辛毗与徐庶一样,也是对此表示讶然,但他惊讶的点却不在荀彧、荀谌投奔袁绍这件事上,而是袁绍被表为渤海太守这件事。在辛毗看来,荀家子弟投奔袁绍,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料不差,他的兄长辛评这时候也很可能已经在去往冀州的路上。

许褚便就袁绍被表渤海太守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道:“佐治所言不错,此必是董贼忌惮本初公,而将他表至渤海郡。此举与之前张孟卓被拜为陈留太守,有异曲同工之妙。”渤海郡顾名思义,比邻渤海,离洛阳非常之远。张邈不知兵,所以董卓把张邈表至离洛阳非常近的陈留做太守;袁绍名动天下,所以董卓把袁绍表至比邻大海的渤海郡为太守。不得不承认,这两项举措对董卓来说都堪称妙手。

又过几天,曹操的信也到了。

袁绍离京,荀彧弃官,曹操却还在洛阳留了一段时间。许褚暗自揣测曹操的用心,得出一个结论:这时候的曹孟德,已然跟荀彧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荀彧因为董卓僭越跋扈所以果断弃官,希望能辅佐一个足以跟董卓抗衡的‘明主’来匡扶汉室,他选择了袁绍;曹操也想匡扶汉室,可是曹操比荀彧更了解袁绍,认为袁绍很大概率是不足以称‘雄主’的人,于是他留在京中,大体是观望局势,联络自己的族人、故交、好友,暗中扩展自己的人脉。

曹操是想自己干。他写来的信也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信的开头说了一番朝廷最近的新动向,后面却全都是跟许褚‘推心置腹’的话。

先说朝廷的新举动:韩馥被表为冀州牧,刘岱被表为兖州刺史,孔伷被表为豫州刺史。冀州、兖州、豫州三个大州的长吏有了着落,其中的门道,以许褚现在的眼光加上前世的了解,也能窥探一二。

曹操的信里说,这三个任命都是在袁绍逃离京城之前下达的,也就是说,三个州之长吏的任命,尚还在袁绍与董卓的斗智斗勇中产生。

“韩文节乃袁氏门生,本初公在其担任冀州牧之后被表为渤海太守,真不知董贼是如何想的。”辛毗轻蔑道。因为早就想着投奔袁绍之故,辛毗对袁氏一族比较熟悉,韩馥是袁氏门生,表为冀州牧之前担任御史中丞,一向是唯太傅袁隗马首是瞻。按汉末的尊卑度之,所谓门生,其实可以看做韩馥把自己‘卖’给了袁家,两者的关系是袁氏为韩馥的家长,韩馥是袁氏的后辈。董卓先拜韩馥为冀州牧,再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以常理思量,冀州那不就成了袁绍的了么?这样看,此确是一件足以称之为‘昏招’的举措。

可是许褚的看法与辛毗截然相反,许褚叹道:“我在洛阳时,曾听过韩文节的大名。韩文节固是名士,然其气量似乎不大,依我看,董卓身边有智士!”

辛毗惊讶道:“府君......府君此话怎讲?”

许褚故作长叹,而后说道:“请君思量,韩文节本是袁家附庸,经此一变,骤然越于袁本初之上,两者地位天翻地覆,难道会没有想法么?再者若不幸被我言中,韩文节乃气量狭小之人,渤海郡归冀州牧节制,袁本初反而束手束脚,难以施展其为。”至于董卓身边的智士,许褚没有言明,因为他还是不确定给董卓出主意的人到底是李儒还是贾诩。如同诱使吕布杀丁原一样,这条计策直指人心,许褚站在穿越者的角度,深感董卓身边谋士之老练、毒辣。


页面连接:http://www.shhtvs.com/read_0_avfef/mccgcaav.html

搜书网 看书阁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四库书小说网正经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