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73章    番外篇六次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来到合肥这座空城,收容流民,广泛屯田,修筑城防。合肥从此成为一座重要、坚固、繁荣的城市。太和四年(230年)正月,曹魏又筑合肥新城。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进攻合肥,得到魏将蒋济的信函。蒋济在信中谎称大批援军将至,孙权信以为真,便撤兵。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魏将张辽等守合肥。孙权攻之,被张辽突击,孙权人马皆披靡。孙权撤退时,又被张辽突击,再次兵败。俗称逍遥津之战。

太和四年(230年),在满宠的建议下,曹魏遣兖州、豫州的军队共守淮南。孙权攻合肥,不克而还。

青龙元年(233年),孙权在合肥境内阅兵时,被伏兵所击,于是,孙权怒攻合肥新城,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青龙二年(234年),魏将张颖等守合肥新城。孙权攻之,被张颖屡屡击退,一些攻城器具也被烧毁。后来,魏明帝曹睿亲自率领大军来救,孙权大惊,不敢再战,便退走。

嘉平五年(253年),魏将张特等守合肥新城。诸葛恪率大军攻之,被张特屡屡击退。城防大坏,张特又以缓兵之计修补城防,诸葛恪功亏一篑,只得退还。曹魏各路援军纷纷出击,追破吴军。

合肥之战,东吴屡次攻合肥,都是难以夺得合肥之寸土,其中,有2次是兵败而逃(215年、253年),其他4次均是不克而还。

名称

合肥之战

发生时间

208年-253年

地点

合肥旧城、合肥新城

参战方

曹魏(曹军)、东吴(孙军)

结果

曹魏获胜

袁术

孙陶联盟的实力被削弱,袁术、陶谦也被曹操各个击破,也袁术欲称帝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战役由来

(第1次)208年十二月—209年

(第2次)215年八月

(第3次)230年冬

(第4次)233年十二月

(第5次)234年六月至七月

(第6次)253年四月至八月

地点:合肥

结果:东吴屡次攻合肥,均是无功而返,其中有2次是兵败而逃(215年、253年)。

参战方:曹魏(曹军)、东吴(孙军)

参战将领

(第1次)孙权、张昭、张纮

(第2次)孙权、潘璋、宋谦、徐盛、陈武、贺齐、吕蒙、甘宁、凌统、蒋钦

(第3次)孙权

(第4次)孙权、全琮

(第5次)孙权、孙泰、孙韶、张承

(第6次)诸葛恪、朱异、蔡林

(第1次)蒋济、张喜、合肥守将

(第2次)张辽、李典、乐进、薛悌

(第3次)满宠、合肥守将、兖州军将领、豫州军将领

(第4次)满宠、合肥新城守将、六安守将、伏兵将领

(第5次)张颖、曹睿、田豫、满宠、刘劭、卫臻

(第6次)张特、司马孚、文钦、毌丘俭

双方兵力

(第1次)号称100,000人

(第2次)号称100,000人

(第3次)没有总人数

(第4次)没有总人数(其中,全琮50,000人)

(第5次)号称100,000人

(第6次)200,000人

(第1次)没有总人数

(第2次)7,000人(其中,800人登锋陷阵)

(第3次)没有总人数

(第4次)没有总人数(其中,6,000人曾为伏兵)

(第5次)没有总人数

(第6次)200,000人(其中,3,000人守合肥新城)

第一次开战

战役过程

208年十一月,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但大军仍驻扎于荆州北部。十二月,吴军将领周瑜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孙权则亲自进攻合肥,想开拓西、北两边战线。当时合肥太守为扬州(与今日之扬州市无关)刺史刘馥,孙权将军队围住合肥,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但不成功。

在孙权攻城逾月之后,经历了赤壁之败的曹操率军从荆州返回,并派将军张喜带兵解围。但援军久而未至。

至209年,合肥城仍然久攻不下。孙权想率轻骑亲自突击敌人,不过张纮进谏道:“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兵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现今主公您恃着血气盛壮,就轻视强横凶暴的敌人,三军将士对此莫不心寒。即便可能斩杀敌将、夺取敌旗,威震敌场,但这也是偏将的任务,不是主将应当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贲育之勇,而怀有霸王之图谋。)”孙权便不再想突击。

而合肥城经历了一百天的攻击,又连连下雨,城墙将崩,于是,守军以草和棕榈叶补上城墙,夜晚则点火照亮城外,观察敌人行动以作防备。另一方面,张喜援军仍未到达,别驾蒋济便向刺史献计,伪称四万援军已到雩娄,派主簿假扮迎接张喜,并命三个守将带信出城后装作偷入城。当中,一个成功回城,两个却被孙军擒获。孙权得信后,相信曹军会有四万人来救,便烧阵撤退,合肥之围得解。

史料记载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

《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三国志·魏书十四·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三国志·魏书十五·刘馥传》: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

《三国志·吴书八·张纮传》: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

史料总结

建安十三年(208年)末的第一次合肥之战:曹魏城池合肥被称为“城欲崩”,成为败势求存的“得全”。结论:东吴军队在交锋中本来占据胜势,已经是胜利在望,却因为错误地相信了蒋济所写的伪报之信而退走。

第二次开战

战役过程

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215年,曹操出征张鲁时,派护军薛悌送函到合肥,写到“贼至乃发(贼到时才打开)”[2]同时,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中以平分荆州作为条件,两军撤退。不过,孙权见曹操远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在八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肥。张辽等便打开曹操之函,写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因敌我兵力悬殊,诸将都对此指示感到疑惑。张辽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足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曹公正率军在外作战,等他率领的援军到达时,孙权军必定已攻破我们。所以教函要我们在敌军集结完毕前反过来攻击他们,先挫折敌人的气势,以安定军心,然后可以顺利守城。成败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有何疑惑?)”

李典亦认同张辽,于是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东吴军队猝不及防,陈武战死,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回头再战的东吴军士将张辽军队团团围住。贺齐也在中军拒击魏军时,捡到了徐盛受伤掉落的长矛。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破围而出。张辽军的余众们大声呼喊道:“将军弃我乎!(将军抛弃我们了吗?)”张辽因此再度冲入包围网,救援张辽军的余众们。最终,孙权军队都披靡败走,无人敢再抵挡张辽的军队。

这次战斗的5个阶段:1.张辽突击吴军;2.吴军包围张辽;3.张辽破围而出;4.张辽复入吴军;5.吴军披靡败走。

这场战斗也正是“张辽止啼”典故的产生原因。

史料分类

《三国志》甘宁本传的津北名单

是否有撤军句、津北句

《三国志》孙权本传

唯有孙权、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在津北

2个撤军句、1个津北句

《三国志》吕蒙本传

唯有孙权、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在津北

1个撤军句

《三国志》蒋钦本传

唯有孙权、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在津北

1个津北句

《三国志》凌统本传

唯有孙权、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在津北

1个撤军句、1个津北句

《三国志》甘宁本传

唯有孙权、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在津北

1个撤军句、1个津北句

裴注《江表传》贺齐篇


页面连接:http://www.shhtvs.com/read_0_mfagv/mlmvvfmm.html

搜书网 看书阁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爱书网墨香阁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