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节目的形式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的简单。

但每一个问题,考究的都是主持人的历史功底。

拿到节目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对题目的提前规划设计时间也很有限。

因此,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极其明确的目的性。

东找找西翻翻,是不可能在如此短暂地时间内,得到正确的解答的。

就好比第一个题目,孔子和李白的武力值对比。

实际上普罗大众的观点向来很简单。

这两个人都是文人,再结合影视剧中常见的形象,妥妥的文弱书生无疑了啊。

实际上历史往往是具备着一定的颠覆性的,其颠覆的地方就在于,普罗大众眼中的历史人物,很多都来自于各种传说故事,各种影视剧小说,至于历史上的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模样,大众心中是很模糊的一个概念。

孔子的形象,距离我们已经有多少年了呢?

自孔子诞生来算,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如此长久的时间里,孔子的形象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谁也不知道。

历史是有趣的,因为谁也无法回到历史上存在的时代。

通过史籍资料和考古发现,我们能够窥见曾经的辉煌与壮阔。

但这终究只是管窥蠡测而已,只能够捡拾起历史浪潮中微不足道的几枚贝壳,而大段大段的历史真相,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在时光长河之中。

易泽能做的,也只是尽力的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去揭开贴在历史人物身上的各种虚假的标签。

孔子是文弱书生吗?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孔子是的。

这种观点的来由,是几千年来大众对读书人固有形象认知的根深蒂固。

世人常说的手无缚鸡之力,形容的就是读书人。

各种小说影视剧作品之中,读书人的形象也是文文弱弱、满嘴之乎者也仁义道德。

这样一来,作为读书人老祖宗的孔子的形象,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文弱,手无缚鸡之力,仁义道德……

再加上一直以来,被广为宣传的思想观念,比如说什么以德报怨,什么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无疑会对大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祖宗都让我们以德报怨了,所以我们要宽容,别人给你一刀,你要还以笑容、要大度……

说实话,贱不贱呐。

正是有了这种断章取义的认知,才导致原本有血有肉、个性强烈的孔子,成为了一个端坐圣坛之上、充斥着道德光辉的万世楷模。

当然,这也是统治者最喜爱的形象,毕竟这样一套下来,老百姓也更好管理,不至于一天天的尽出幺蛾子。

至于真实的孔子,谁关心呢?

一个已经腐朽在棺材板里的人罢了,无论怎么解释,这人也都不会出现在面前了。

标签,名号再多再强,什么万世之师、天之圣人、至圣先师……这样的高大上牛逼哄哄的称号,一个个套呗,反正孔子没了,帽子想给他多少,那就能有多少。

百姓好控制,国家便于管理,那就足够了。

老百姓也只是看个乐呵,不会在意这到底是谁。

只要宣传到位,漫天遍地都是正面信息,那么即便是无恶不作的狡诈恶徒,也能拥有极好的名声,反之,抹黑到位,即便是不沾荤腥、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的善人,也可以成为奸贼。

说到底,老百姓只关心话题度够不够高,能不能有强烈的反差,以及这个人,是不是饱受争议。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人的形象,历来就不是固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口口相传的变质,一个人的形象,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就好比鞑子末代皇帝,明明是个卖国贼加无能男,但依旧可以被洗白成可怜人和贵公子。

也好比纪晓岚,几百年的时光下来,鬼知道他身上多了多少个标签?

就是纪晓岚再活一次,也未必能达到这么戏剧化的效果。

但偏偏,在大众眼里,纪晓岚就是这么一个戏剧化的人物形象。

能扭转吗?

能!

但是很难。

当一个根深蒂固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的时候,想要扭转这样的形象,就必须从头打破,而后重新构建,最终在几代人的轮回之下,一个新的形象才能重新树立起来。

这还是理想状态之下,实际上,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各种学说的混杂,一个固有形象的改变,要花费的时间,是几百年上千年的事情。

就比如在如今,孔子那一句“以德报怨”广为流传,但是知道前后文的人能有多少?

课本上只会出现一句“以德报怨”,会出现“以直报怨”吗?

不会的,因为有些人不允许。

因此世界上最流氓的事情,就是“本文节选”。

节选的东西,看不到全貌,你就无法得知,原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个什么玩意。

而古代的东西,本来就意蕴深厚,不同的解释,会带来不同的答案。

就好比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刚看到不就是没有后代吗?

意思就是要多生孩子,这要才是孝顺的。

但汉语的语义,是极其宽泛的。

“后”就一定是后代的意思吗?

在古代,尤其是在纸张大规模出现之前,书写工具一直相当的笨重。

竹简什么的虽然可以用,但是写上个一千字,那重量就不低了。

哪里像现在,一本千万字的网络小说,不过也就是十几个而已,重量可以粗略不计。

但在古代不同,真要有个人写了一部千万字的书,那就不是学富五车可以形容的了,那得叫学富五吨。

因此,书写材料的限制,使得书籍同口语相背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孟子天天就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几个字挂在嘴上?

那也未必,说不定那时候的口头禅,就是和如今相差不多,比如说该死,淦……

因此,写在书上的东西,那绝对是高度精简化的东西。

不会有半点的啰嗦,每一个字,那都弥足珍贵。

不然司马迁书写《史记》,换做现代的做法,敲着键盘用着电脑,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几千年的历史,那不得写他个几亿字?

而《史记》多少字呢?

也只有五十二万而已。

放到现在,这点字数,也就小说上架两个月的字数而已。

当然,古代与今天条件不同,自然不能这么简单的比较。

但是,如果当时有了简便的记录方式,有了能够长篇大论的物质基础,那么古文会如此的晦涩难懂吗?


页面连接:http://www.shhtvs.com/read_0_tlgg/ytfcvvy.html

搜书网 看书阁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啃书网牛文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